巴黎奥运会余温未散,国乒新周期成绩欠佳,未来赛事引关注
105
2025-07-30
罗永浩一张嘴,预制菜的锅差点被掀翻——准确说,是西贝那口“又贵又糊”的预制菜锅,被他当众泼了冷水。
9月10日,老罗下飞机跟同事吃西贝,吃完直接开喷:“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这话像颗炸雷,瞬间在社交平台炸开锅。更绝的是,网友顺着线索一挖,挖到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几年前的“金句”:“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这边罗永浩骂“恶心”,那边贾国龙吹“科学”,中间夹着西贝客服小妹急得跳脚:“我们牛大骨现煮的!莜面手搓的!炒菜新鲜现炒的!”——合着这预制菜还分“薛定谔的预制”?你说现煮就是现煮,说预制就是科学?消费者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还是智商税该到期了?
一、罗永浩的吐槽,戳中了多少人的“被欺骗感”?
先别急着站队罗永浩“小题大做”,你去西贝门店看看价目表:一份牛大骨128元,一笼莜面窝窝58元,儿童餐最便宜的也要49元——人均轻松破百,赶上吃顿小火锅了。消费者花这个钱,图啥?
看看西贝的招牌宣传:官网首页循环播放“阿姨手工搓莜面”的视频,阿姨戴着头巾、手法麻利,配文“每一根莜面都带着手心的温度”;儿童餐更是主打“每日新鲜采购,现做现卖”,拿下“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认证时,贾国龙还特意强调“给孩子吃的,必须新鲜”。家长们冲着“手工”“新鲜”“健康”买单,结果罗永浩一句话戳破:“几乎全是预制菜”。
这不就是典型的“价值落差”?你以为买的是“匠心手作”,结果到手是“流水线速冻”;你以为孩子吃的是“妈妈牌现做”,结果可能是“工厂提前分装”。就像你花300块买了件“纯手工毛衣”,回家发现吊牌写着“机器编织”,能不骂一句“恶心”?
网友的评论更扎心:“上次带娃吃西贝儿童餐,以为蒸蛋是现蒸的,结果端上来温吞吞的,蛋羹边缘都结了壳,跟超市买的速冻蒸蛋没区别,还贵3倍”“牛大骨啃着像加热过度的罐头,肉都柴了,服务员非说是‘刚从锅里捞出来的’,当我瞎?”——罗永浩的吐槽,哪是个人情绪,分明是消费者憋了一肚子的火,终于有人敢掀桌子。
二、贾国龙的“预制菜哲学”:是行业洞见,还是自欺欺人?
“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贾国龙2023年说这话时,大概觉得自己挺懂行。确实,餐饮工业化是趋势:米其林餐厅的酱汁可能提前熬制一周,连锁品牌的菜品靠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效率高、成本低、口味稳定——这些都是“预制”的优势,没毛病。
但问题是,贾国龙漏说了后半句:“预制可以,但得告诉消费者。”
你去问麦当劳:“你们薯条是现切的吗?”人家敢直说“我们用冷冻薯条,中央厨房统一炸制”;你问海底捞:“滑类是现打的吗?”菜单上明明白白标着“半成品,解冻后制作”。消费者接受,因为价格透明,预期匹配——吃麦当劳不就是图方便,吃海底捞不就是图省心,没人指望在快餐店里找“妈妈的味道”。
可西贝呢?一边享受着预制菜带来的工业化红利(全国400家店、17000员工,不靠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怎么保证每家店“手搓莜面”味道一样?),一边又把“手工”“现制”当卖点,定价往“中高端”靠。贾国龙说“预制是科学”,潜台词是“我们用预制菜是为了效率和品质”;但对消费者,他又包装成“我们用手工是为了健康和匠心”。这种“既要又要”的把戏,本质是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你以为我懂“科学”,其实我只想知道“我花的钱,到底买了啥”。
更讽刺的是,西贝官网还挂着“2024年服务家庭超2亿人次”“儿童餐卖出4000万份”的荣誉。2亿人次、4000万份,靠“纯手工现做”根本不可能完成——光洗4000万份儿童餐的盘子,就得再招1万员工。贾国龙的“预制菜哲学”,与其说是“行业洞见”,不如说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在用预制菜,就我敢说“这是高级货”,结果被罗永浩一把扯了下来。
三、客服的“现制话术”:西贝在怕什么?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客服火速回应:“牛大骨每天早上现煮,莜面现场手搓,炒菜用新鲜蔬菜现炒。”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小时候偷吃零食被抓,嘴硬“我没吃”的你。
西贝到底在怕什么?怕“预制菜”三个字砸了招牌。
“手工莜面”“现煮牛大骨”是西贝的“流量密码”。多少人冲进西贝,就是为了看阿姨现场搓莜面?哪怕不吃,拍个视频发朋友圈,配文“体验内蒙古手工美食”,也算打卡成功。儿童餐更不用说,家长们选西贝,就是看中“现做”二字——谁愿意给孩子吃“科技与狠活”?
一旦承认“大部分是预制菜”,等于告诉消费者:你拍的“手工莜面”视频,可能是阿姨每天表演两小时的“真人秀”;你给孩子点的“现做蒸蛋”,可能是中央厨房提前分装的“速食包”。那“儿童餐第一品牌”的人设还怎么立?人均120的定价还怎么撑?
所以客服只能硬着头皮喊冤:“我们现做!”可喊冤归喊冤,细节经不起扒。比如“莜面现场手搓”——400家店,每家店至少2个阿姨搓莜面,一天搓8小时,能搓多少?西贝单店日均客流按300人算,400家店一天12万人,每人吃一份莜面,得搓12万份,每个阿姨手速得赶上缝纫机,可能吗?再比如“牛大骨每天早上现煮”——一大锅牛大骨煮4小时,一家店一天卖100份,得煮到下午,可饭点一到就能端上桌,怕不是“早上煮一锅,全天加热卖”?
客服的“现制话术”,本质是品牌在“人设崩塌”边缘的紧急止损。可越遮遮掩掩,消费者越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要是真没猫腻,直接晒中央厨房照片,说“我们部分菜品采用预制,但品质有保障”,不就完了?偏要嘴硬“全是现做”,反而显得心虚。
四、预制菜的原罪:不是预制菜不好,是“偷偷预制+高价割韭菜”
预制菜招谁惹谁了?
其实没人讨厌预制菜。你冰箱里的速冻饺子、超市买的即食鸡胸肉、点外卖常吃的料理包,都是预制菜。疫情期间,多少人靠预制菜活了下来?预制菜本身是个好东西:方便、快捷、性价比高,解决了“不会做饭”“没时间做饭”的痛点。
大家讨厌的,是“偷偷预制”+“高价割韭菜”。
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肉,老板说“这是现杀的土猪肉,30一斤”,你买回家发现是冷冻进口肉,转头回去理论,老板还嘴硬“进口肉更高级”——你气的不是“进口肉不好”,是“被骗了还被当傻子”。
西贝的问题,恰恰出在这两点上。
先说“偷偷预制”。消费者没有知情权:菜单上不标,服务员不说,只有等罗永浩这种“敢说话的”捅出来,大家才后知后觉“原来我吃的是预制菜”。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质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我花钱买服务,连“吃的啥”都没资格知道?
再说“高价割韭菜”。预制菜的成本比现制低多少?中央厨房统一采购、批量生产,食材成本至少降30%;省去现场切配、烹饪环节,人工成本再降20%。可西贝的定价呢?一份预制菜炒饭卖48元,比现炒的沙县小吃贵5倍;一份速冻儿童蒸蛋卖32元,比超市同款贵4倍。成本降了,价格没降,溢价全靠“手工”“现制”的故事撑着——这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反观其他品牌,人家怎么做的?真功夫直接把“蒸制”当招牌,告诉你“我们用预制好的码料,现场蒸制”,定价人均30,没人骂;老乡鸡菜单上标着“部分菜品由中央厨房配送”,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照样排队。预制菜不是原罪,“又当又立”才是原罪——既要享受预制的低成本,又要赚现制的高溢价,还不想让消费者知道,天底下哪有这么美的事?
五、罗永浩喊的“立法”,到底戳中了谁的痛处?
罗永浩最后说:“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话一出,多少餐饮老板心里一紧?
不是怕立法,是怕“透明”。
餐饮行业的“潜规则”就是“信息不对称”:你说“现做”,消费者信;你说“手工”,消费者买单。一旦立法强制标注,等于把“后厨”摊在阳光下——哪些是现制,哪些是预制,成本多少,利润多少,消费者一目了然。那些靠“故事”撑溢价的品牌,还怎么活下去?
但对消费者来说,立法标注太有必要了。
我们不是要“抵制预制菜”,是要“明明白白消费”。你可以用预制菜,但得告诉我:这道菜是“现切现炒”还是“加热即食”?用了多少预制成分?我可以接受吃预制菜,但我有权选择“花50元吃现制”还是“花20元吃预制”。
就像食品标签要标“成分表”“保质期”,预制菜标注也该是基本操作。你标了,消费者买账,说明你的预制菜值这个价;你标了,消费者不买账,说明你该降价或改回现制——市场会给出答案,根本不用老板们藏着掖着。
西贝们怕的,其实是“透明”后的“价值回归”。一旦消费者知道“人均120吃的是预制菜”,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2亿服务人次、4000万份儿童餐的“荣誉”,还能撑多久?
结尾:西贝该醒醒了,消费者要的不是“预制”,是尊重
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吵到最后,早不是“预制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品牌该不该说实话”“消费者该不该被尊重”的问题。
贾国龙与其犟“预制才高级”,不如老老实实告诉消费者:“我们用预制菜提升效率,但会保证品质和安全,价格也会更实在。”客服与其急着喊冤“我们现做”,不如在菜单上标清楚:“本菜品含70%预制成分,现场加热制作”。
消费者不傻,只是需要一点尊重——尊重我们的知情权,尊重我们的钱包,尊重我们“不想当冤大头”的朴素愿望。
最后说句实在话:预制菜这锅粥,熬得好是“方便快捷营养粥”,熬得不好是“又贵又糊的糊涂粥”。西贝现在的问题,就是粥熬糊了,还非说“这粥就得这么熬才香”。罗永浩掀了桌子,不是要砸锅,是想让煮粥的人看看:粥糊了,得承认,得改,而不是把糊底刮掉,告诉大家“这是最新口味”。
毕竟,消费者可以吃预制菜,但不能吃“哑巴亏”。你说呢,西贝?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