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吗? 网易经济特区成了MMO史上最成功的服务器
158
2025-08-09
凌晨两点的CBD写字楼,灯火比白天还亮。工位上坐着的不是熬夜改方案的正式员工,而是一群抱着电脑啃面包的实习生——他们不是在加班赶项目,是在给领导的咖啡续第三杯,顺便帮正式员工打印明天要用的会议材料。有人在朋友圈发定位配文"为梦想奋斗的夜晚",配图里的实习工牌P得比脸还大;有人对着Excel表发呆,这已经是今天第18次帮同事整理报销单,至于"核心业务接触"?入职三周,连部门总监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这不是什么极端案例,是当下实习圈的"日常"。曾经,实习是大学生窥探职场的窗口,是把课本知识落地的试验田,是"我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行业"的试金石。现在呢?实习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无薪实习是基本操作,"大厂title"是硬通货,实习时长比专业课成绩还重要,为了一张"大厂实习证明",有人逃课跨省通勤,有人掏几千块找中介买"内推名额",有人甚至把实习做成了"全职工作"——每天打卡、汇报、表演加班,唯独忘了问自己:我到底在这儿学了个啥?
实习内卷,正在把青春的成长势能,变成原地打转的"消耗战"。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我们这代年轻人正在亲身经历的"成长骗局"。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光鲜的皮,看看这场内卷里,到底谁在获利,谁在被收割,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到底该怎么把被偷走的青春势能,抢回来。
一、实习内卷的"怪现状":从"学本事"到"刷简历",我们到底在卷什么?
先讲个笑话:现在的实习生见面打招呼,不问"你学了啥技能",问"你实习工资多少?""哪个大厂的?""能开背调吗?"——工资越低、大厂名头越响、越"难进",反而越有面子。这哪是实习,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单品"评选现场,只不过"单品"是实习证明,"时尚度"靠卷来维持。
最魔幻的是"无薪实习成标配"。去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超60%的实习岗位没有工资,其中大厂的"热门岗位"更是直言"我们不提供薪酬,但能给你接触核心业务的机会"。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免费给我干活,我画个大饼让你觉得"赚了"。结果呢?所谓的"核心业务",无非是帮正式员工订外卖、取快递、整理永远用不上的文档。有个在某互联网大厂实习的朋友吐槽:"我每天的KPI是给领导的咖啡备注'少冰三分糖加奶盖',三个月实习结束,学会了20种奶茶配方,没摸过一次真正的项目后台。"
更离谱的是"水实习产业链"。你以为大厂实习很难进?错了,现在中介能帮你"搞定"一切:交钱,给你安排个"远程实习",每天在群里复制粘贴几句"收到""好的",月底直接拿实习证明。有学生花8000块买了某券商"远程实习",简历上写"参与XX项目分析",结果面试时HR问"项目里的估值模型用的什么参数",他支支吾吾半天说"我负责整理会议纪要"——HR当场笑出声:"我们那个项目根本没招过实习生,你这证明是P的吧?"
还有人为了实习"走火入魔"。某211大学的学生,为了去上海某大厂实习,每周一三五逃课坐高铁往返,单程4小时,实习工资150一天,扣掉高铁票和住宿,倒贴钱上班。问他图啥,他说:"简历上有这个大厂title,考研复试、找工作都有优势。"可他忘了,专业课挂了三科,考研复试时老师问"你专业课怎么学的",他只能说"我忙着实习,没时间复习"——最后考研失败,工作也没找到,白卷一场。
以前实习是"我想试试这个工作适不适合我",现在实习是"别人都有,我不能没有";以前实习是"我学会了做PPT、写方案",现在实习是"我比别人多拿了两个章"。这场内卷的本质,早就跑偏了:从"成长型实习"变成了"表演型实习",从"探索职业可能性"变成了"简历军备竞赛"。就像一群人在操场上跑圈,大家都以为跑到前面就能赢,却没人发现,操场根本没有终点,只有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越来越喘的自己。
二、谁在推波助澜?实习内卷背后的"利益共谋"
别光骂学生"傻",实习内卷不是单方面的"作死",是一群人的"共谋"。企业、学校、中介、甚至家长,都在这场狂欢里各取所需,只有学生,把青春当筹码,最后输得底裤都不剩。
先说说"最大赢家"企业。对企业来说,实习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工资低(甚至没有),要求少(给个证明就行),干的活杂(订外卖、复印文件、当"气氛组"),还不用担责任(实习生出错了可以说"他是来学习的")。某互联网公司HR私下说:"我们招实习生,就是为了省钱。正式员工月薪2万,实习生一天200,干的活差不多,为什么不用实习生?"更鸡贼的是,他们还把"实习证明"包装成"福利":"我们实习没工资,但证明含金量高,对你以后找工作有好处"——把剥削包装成"为你好",这话术,比传销还溜。
然后是学校的"就业率KPI"。现在高校评"双一流"、拿经费,就业率是硬指标。怎么提高就业率?简单:逼学生实习。某二本院校的辅导员在班群里发通知:"必须在毕业前交实习证明,不交不给毕业证。"学生没办法,只能随便找个亲戚的小公司盖个章,甚至花钱买假证明。学校拿着98%的"实习率"对外宣传"我校就业质量高",实际上学生根本没实习,只是为了毕业证演戏。有老师直言:"我们也知道很多实习是假的,但就业率上去了,领导高兴,我们考核也能过,至于学生有没有真学到东西,谁在乎?"
中介更狠,直接"贩卖焦虑"赚钱。打开某实习公众号,满屏都是"最后3个名额!某投行暑期实习内推,错过再等一年""没大厂实习?秋招你只能去小公司"。他们抓住学生"怕落后"的心理,把实习包装成"人生必需品",然后高价卖内推名额、实习证明。有中介团队一年靠卖"大厂水实习"赚了几百万,被抓的时候还说:"是他们自己愿意买的,我只是满足市场需求。"——这哪是满足需求,这是制造需求、收割韭菜。
家长也在"添柴加火"。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就得去大厂实习,不然以后没出息",甚至主动帮孩子找关系、塞钱买实习。有家长花5万块托关系给孩子找了某国企实习,孩子每天在单位喝茶看报,家长还逢人就夸:"我家孩子在国企实习,以后工作稳了。"可孩子自己说:"我根本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干嘛的,每天就是混日子,现在对上班一点兴趣都没有。"——家长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以为"卷实习"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把孩子推向了"盲目内卷"的深渊。
最后是学生自己的"羊群效应"。看到同学朋友圈发"大厂实习打卡",自己没实习就觉得"低人一等";听到学长说"没实习找不到工作",就慌慌张张随便找个实习凑数;甚至有人把实习当成"社交货币",在群里攀比"我的实习工资比你高50块"。就像《乌合之众》里说的:"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在实习内卷的群体里,大家只会"比谁更卷",没人在乎"卷得值不值"。
三、被消耗的"青春势能":内卷不是成长,是原地打转
你以为实习内卷只是"浪费时间"?太天真了。它消耗的是你最宝贵的"青春势能"——那种敢试错、能学习、会思考的能力,那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而这种消耗,是隐性的、长期的,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首先,你错过了"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四年是用来打基础的,专业课、通识课、图书馆的书、和老师同学的讨论,这些才是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可现在,学生把时间都花在"刷实习"上:逃课去实习,作业抄同学的,考试临时抱佛脚。某985大学教授说:"我带的研究生,简历上一堆大厂实习,可让他写篇论文,连文献综述都不会,问他本科专业课学了啥,他说'记不清了,当时忙着实习'。"——实习学到的是"术"(订外卖、复印文件),大学学的是"道"(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丢了"道"去追"术",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越卷越傻。
其次,你会养成"表演型努力"的思维定式。实习内卷的核心是"给别人看":在朋友圈发加班照片,在群里秒回消息,领导没走自己绝不下班。久而久之,你会以为"努力就是表演给别人看",而不是"我到底有没有进步"。有个毕业生入职后,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可交给她的工作总是出错,领导问她"你能不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她说:"我每天都在加班啊,你没看到吗?"——她把"表演加班"当成了"努力",却忘了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这辈子都很难改:永远在"比谁更卷",永远在"表演给别人看",永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更可怕的是,你会丧失对"职业的真实认知"。实习本来是"试错"的过程:试试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岗位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可现在的实习,要么是"水实习",根本接触不到核心业务;要么是"表演型实习",每天忙着打卡拍照,没时间思考"我喜不喜欢这个工作"。有个学生在银行实习三个月,每天数钱、盖章,觉得"银行工作稳定又轻松",毕业后果断入职,结果发现正式员工要拉存款、卖保险,每天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入职半年就想辞职——她要是实习时多问问正式员工"你们平时都做什么",也不至于踩这个坑。现在的实习生,连"这个工作到底是干嘛的"都没搞清楚,就敢在简历上写"热爱这个行业",这不是勇敢,是盲目。
成长是"我学会了什么新技能""我对这个行业更了解了""我知道自己不适合什么工作了",内卷是"我比别人多拿了一个实习证明""我在大厂待过""我朋友圈有更多打卡照"。成长是向上走,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内卷是原地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没前进半步。青春的势能是有限的,你把它用在原地打转上,就没力气向上生长了。
四、破局:把实习还给"成长",把青春还给"自己"
说了这么多,不是让大家"别实习了",而是让大家"别卷实习了"。实习本身是个好东西,是连接校园和职场的桥梁,是探索职业可能性的窗口。问题出在"内卷"上——当实习变成"比谁的证明更牛""比谁更能免费干活",它就成了消耗青春的毒药。
怎么破局?其实很简单:回归实习的本质——学技能、试错职业、了解行业。
第一,别被"大厂崇拜"绑架。大厂实习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小公司反而可能让你接触更多核心业务。我有个朋友,大学时没去大厂,去了个10个人的创业公司实习,老板直接让她负责新媒体运营,从写文案到做视频到分析数据,全流程参与,实习三个月,她能独立运营一个账号,粉丝涨了5万。毕业时,大厂HR问她"你没大厂实习经历,凭什么来我们这儿",她直接打开电脑:"这是我做的账号,数据在这儿,你看行不行?"——最后顺利入职,现在已经是部门主管。大厂的"光环"是别人的,你自己的"本事"才是自己的。
第二,拒绝"无意义实习"。如果一个实习岗位:没工资(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教你技能、每天只让你打杂,果断跑。别听HR画大饼"我们证明含金量高",含金量高的从来不是证明,是你脑子里的东西。有个学生拒绝了某大厂"无薪打杂实习",去了个小公司做产品助理,虽然工资只有3000,但老板每天带着她开会、改方案,三个月后她能独立写产品需求文档——毕业时拿这个文档去面试,三家公司抢着要她。记住:免费的才是最贵的,用青春换一张没用的证明,是世界上最亏的买卖。
第三,实习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通过实习学什么技能?""我想了解这个行业的哪些方面?""这个岗位能不能帮我试错职业方向?"把这三个问题写在纸上,实习时每天对照,一旦发现"学不到技能""不了解行业""试错不了方向",立刻止损。别觉得"来都来了,凑活干完吧",你的青春比那点"沉没成本"值钱多了。
第四,学校和企业也该醒醒。学校别再把"实习率"当KPI,多问问学生"实习学到了什么";企业别再把实习生当免费劳动力,真要培养人就好好教;家长别再逼孩子"必须去大厂",多听听孩子"我喜欢什么"。只有各方都回归理性,实习才能从"内卷修罗场"变回"成长游乐场"。
最后想说:青春是用来"生长"的,不是用来"内卷"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时间,需要你去试错、去学习、去思考,需要你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内卷是在阴影里和别人比谁的影子更长,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永远见不到光。
别让实习内卷消耗了你的青春势能。你才二十出头,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去试错、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与其在朋友圈比谁的实习证明更牛,不如关上手机,去图书馆看本书,去实验室做个实验,去和老师聊聊"这个行业到底是干嘛的"。
毕竟,能让你走得远的,从来不是简历上那几个"大厂实习"的字,而是你脑子里的知识,你手上的技能,你心里对"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笃定。
青春那么短,别卷了,去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