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鲁能再次官宣五大联赛新外援转会入队, 已现身训练场
68
2025-07-10
说到三国时期的荆州,就不得不提刘表这个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坐拥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手底下还攒了一帮能打的猛将。据史料和后人分析,刘表麾下曾有七员猛将,分别是文聘、蔡瑁、张允、黄忠、魏延、霍峻和甘宁。
这七个人在当时都算得上有点本事,可惜刘表死后,荆州局势崩盘,这些猛将也各奔东西。曹操和刘备各拉走三个,最后剩下一个最牛的甘宁,却投了孙权。
刘表这个人,出身不低,是汉室宗亲,年轻时也算有点名气。他在东汉末年被派到荆州当刺史,那时候天下已经乱套了,荆州内部也是豪族割据,盗匪横行。刘表到荆州时没带多少人马,但靠着脑子和手腕,硬是把这块地盘收拾得服服帖帖。他拉拢了当地大族,比如蔡氏、蒯氏,还收编了不少有本事的将领,逐渐把荆州变成了乱世里少有的稳定地带。
荆州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北接中原,南靠长江,西边是益州,东边挨着孙吴的地盘。按理说,刘表完全可以凭着这块宝地干一番大事。可他偏偏是个守成型的人物,没啥争霸的野心。他把荆州治理得不错,吸引了不少北方士人南下避乱,但军事上却始终缩手缩脚,既不北上跟曹操硬碰硬,也不南下找孙氏兄弟的麻烦。结果呢,等到公元208年他病死,荆州内部继承人问题没解决好,面对曹操大军的压力,直接就崩了。
刘表死后,他的小儿子刘琮接手。面对曹操南下,刘琮没撑住,直接投降,荆州就这样易主。这时候,他手下的七员猛将也开始散伙,有的投了曹操,有的跟了刘备,还有一个跑去孙权那边。接下来,咱们就挨个看看这七个人的来头和结局。
刘表这七个猛将,个个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水战,有的能征善战,有的守城一流。下面咱们按他们最后的归宿,分三拨来说。
文聘是荆州本地人,早年就跟着刘表,负责守卫荆州北边,挡住曹操的进攻。这家伙打仗挺有一套,尤其擅长防守,刘表对他很信任。刘琮投降曹操后,文聘一开始没跟过去,还觉得自己没保住荆州挺丢人。后来曹操亲自拉他入伙,文聘才加入曹魏。
投曹之后,文聘被派去守江夏,这地方是曹魏和孙吴的前线,压力不小。他干得挺漂亮,多次打退孙吴的进攻,江面上水战也玩得溜。曹操死后,文聘继续给曹丕效力,晚年被封为新野侯,死后还被追封了个“长”字谥号,算是对他忠义的肯定。文聘这人,虽然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大英雄,但守土有功,稳扎稳打,在曹魏阵营里算得上中坚力量。
蔡瑁是荆州本地豪族出身,他姐姐蔡氏是刘表的续弦老婆,所以他在刘表手下地位很高。他本人擅长水战,荆州水军基本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刘表死后,刘琮投降,蔡瑁顺势跟着去了曹操那边。
本来以为凭他的水军本事,能在曹魏混得不错,结果赤壁之战前出了岔子。孙权的谋士周瑜放出风声,说蔡瑁跟东吴有勾结。曹操这人疑心重,听了谣言也没多查,直接把蔡瑁砍了。蔡瑁死的挺冤,他要是活下来,赤壁之战曹军的水战实力可能不会那么惨。
张允是蔡瑁的搭档,也是刘表的外甥,同样负责荆州水军。他跟蔡瑁关系好,两人配合默契,水战经验丰富。刘琮投降后,张允也跟着去了曹操那边,结果跟蔡瑁一样,摊上了赤壁前的离间计,被曹操一块儿杀了。
张允和蔡瑁的死,对曹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这俩人要是还在,赤壁之战的水军指挥可能会强不少。只能说,曹操疑心病太重,错杀了这对水战组合。
黄忠这人年纪不小了,在刘表手下时担任中郎将,守过长沙一带。不过那时候他没啥大名气,属于默默干活的类型。刘表死后,他先是跟着刘琮投了曹操,后来在长沙被当地太守韩玄带着。直到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黄忠才算正式露脸。
关羽攻城时,黄忠跟他打了半天,不分胜负。后来刘备亲自拉他入伙,黄忠就加入了蜀汉。他最出名的一战是定军山,带着蜀军干掉了曹魏大将夏侯渊,直接帮刘备拿下汉中。这战绩让他跻身“五虎上将”,晚年还跟着刘备打夷陵,结果中了箭,没挺过去。黄忠这人,证明了老将也能爆发,关键看有没有机会。
魏延早年跟着刘表,后来刘表死了,他辗转投了刘备。入蜀的时候,他打仗特别猛,立了不少功。刘备拿下汉中后,直接让他当汉中太守,这位置可是蜀汉的北大门,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延守汉中守得挺好,还提出过“子午谷奇谋”,想偷袭长安,可惜诸葛亮没同意。
诸葛亮死后,魏延跟杨仪闹翻了,两人争权,最后魏延输了,被马岱杀了。魏延这人能力没问题,但脾气太大,结局有点可惜。
霍峻出身荆州名门,他哥哥霍笃早年跟刘表,后来霍峻接班。他先是跟着刘表的长子刘琦投了刘备,入蜀时表现突出。有一次,他带着几百人守城,硬是顶住了几万敌军的围攻,靠的就是聪明指挥和死守不退。刘备很赏识他,封他当了个裨将军,还让他当了梓潼太守。后来霍峻死了,他儿子霍弋继续在蜀汉混,蜀亡后投了晋朝。
霍峻这人,打仗不花哨,但守城真有一手,属于低调实干型。
甘宁这家伙来头有点野,早年是个江匪,后来投了刘表和黄祖,但都没被重用。他跑去孙权那边,才算找到自己的舞台。甘宁打仗特别猛,攻黄祖时带着船队直接冲上去,拿下胜利。夜袭曹操营地时,他带着几百人杀得曹军晕头转向,立了大功。孙权特别欣赏他,喊他“甘兴霸”,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
甘宁跟关羽交过手,没落下风;在合肥之战,他还冒死救孙权,血战到底。这家伙水陆皆能,打仗不要命,孙吴这边没人敢小瞧他。他五十岁左右病死,留下了“东吴第一猛将”的名号。
为啥说甘宁是最牛的?一是他战绩硬,攻黄祖、劫曹营、战合肥,都是硬仗;二是他个人能力强,跟关羽这种顶级武将对打都不虚;三是他在孙吴的地位高,孙权对他赞不绝口。比起其他六个人,甘宁的发挥空间更大,名气也更响。
刘表手下有这七个猛将,按理说实力不弱,可为啥最后都散了?这得从刘表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一,他没野心。荆州位置好,手下又有人才,但他只想着守住地盘,不敢出去打。这种心态注定留不住想干大事的猛将。
第二,他用人不狠。刘表对手下挺宽厚,但也因此管不住人。像甘宁这种野性子,在他手下没啥发挥空间,跑去孙权那边才大放异彩。
第三,继承问题没搞定。刘表死前没安排好接班人,长子刘琦被挤走,小儿子刘琮上位后直接投降,内部乱成一团,猛将们自然得另找出路。
结果就是,曹操拿走文聘、蔡瑁、张允,靠的是荆州投降的顺势;刘备拉走黄忠、魏延、霍峻,靠的是个人魅力和机会;孙权得到甘宁,则是甘宁自己主动投奔。这七个人散伙,既是刘表个人的失败,也是三国乱世人才流动的缩影。
七个猛将里,甘宁被单拎出来说是“最牛”,这不是随便吹的。咱们来比比看:
战绩:文聘守江夏、黄忠定军山、魏延守汉中,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但甘宁的战绩更全面,攻防兼备,水陆皆强。
个人能力:黄忠老当益壮,魏延勇猛有谋,但甘宁跟关羽这种顶尖武将对打还能不输,单兵作战能力拔尖。
影响力:蔡瑁、张允死得早,霍峻名气小,文聘稳但不出彩,甘宁在孙吴却是核心战将,孙权都靠他救命。
甘宁从江匪混到东吴猛将,既有胆子又有本事,关键是遇到了孙权这个能用他的人。比起其他六个,他的人生轨迹更传奇,发挥也更亮眼。
刘表这七个猛将,曹操拿了三个,刘备拿了三个,孙权拿了一个,表面上看是三分天下,实际上反映了三国时期人才的争夺战。刘表有地有将,却没把这份家底发扬光大,留下个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名声。这七个人后来在各自阵营里都混得不错,尤其是甘宁,成了孙吴的顶梁柱,算是这群人里最出挑的。
三国这出戏,归根结底还是人和势的博弈。刘表的故事告诉咱们,光有资源不行,还得有眼光和魄力,不然再多猛将也留不住。甘宁的成功,则说明英雄得遇明主,才能真正牛起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