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总监拜访《影之刃零》制作人梁其伟:体验中国武术
152
2025-08-03
很多人一提到格力,第一反应是空调,第二反应是董明珠,第三反应可能是董明珠在训人。这套组合拳下来,一个家电巨头的形象就焊在大家脑子里了,结实得跟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一样。
所以,当听说格力跑去上海那个堪称中国工业界“华山论剑”的工博会,展出的不是什么智能冰箱、AI空调,而是一堆硬邦邦、冷冰冰的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时,很多人的表情是懵圈的。
一个卖空调的,不好好琢磨怎么让风吹得更温柔,跑去跟一帮钢铁直男卷什么机器人?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是不是董姐又有什么新剧本了?
这事儿,恰恰是格力最“正业”的一步棋,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这家公司未来十年还能不能在牌桌上当地主的关键。
要理解这步棋,得先回答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对格力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卡脖子”?
是缺市场吗?不缺,中国这么大,夏天这么热,空调永远有销路。是缺品牌吗?不缺,格力俩字在爹妈那辈儿心里,约等于质量放心。
真正的“卡脖子”,是生产线上那些给你造空调的“机器”,它们的核心技术,过去长期捏在别人手里。
这就好比你是个顶级大厨,厨艺天下无双,结果你家后厨那把最趁手的菜刀,是找隔壁老王租的。今天老王心情好,刀给你用;明天老王不高兴,或者他家儿子也要开饭店,刀一收,你立马抓瞎。你的身家性命,你的商业帝国,都建立在一把不属于你的刀上。
这感觉,刺激不刺激?恐惧不恐惧?
董明珠显然是过够了这种仰人鼻息的日子。所以早在2013年,家电生意还如日中天的时候,格力就一头扎进了智能装备这个天坑。注意,是天坑。这玩意儿投入巨大,回报周期巨长,技术壁垒比长城还厚。互联网风投圈那套“快种快收”的逻辑在这里完全失灵,这行讲究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你看,所有商业故事的内核,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最朴素的生存焦虑。格力搞机器人,不是因为它想成为“中国西门子”,而是因为它不这么干,未来可能真的会死。
当你的主营业务,空调,已经卷成了红海,增长触及天花板,房地产的东风也变得越来越迷离的时候,你必须找到第二条命。
这条命,就是产业链的上游。
卖空调,是在已经建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路越开越堵;而造机器人、造机床,是去修路,是去卖挖土机。路修好了,谁来开你都能收过路费。这就是从一个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跃迁。
这次工博会上,格力展出的那些东西,听名字就一股子机油味:什么六轴工业机器人、精密涂胶解决方案、移动协作智能焊接工作站。这些玩意儿普通人听了头大,但翻译过来就特别简单粗暴。
那个“复杂零件自动化加工”,本质上就是个任劳任怨的顶级钳工,过去需要老师傅拿着锉刀吭哧吭哧磨半天的精密铸件,它能全自动、高精度地给你铣了、打了、钻了。这就像以前写作用手抄,现在直接给你上了个ChatGPT,效率和成本完全是两个维度的故事。
那个“精密涂胶”,就是给电池、汽车零部件做密封,比人类手抖的概率低无穷倍,还能7x24小时连轴转。商战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就是制造业里最重的闷拳。
这些解决方案背后,藏着格力真正的野心: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
工业机器人这玩意儿,看着是个铁疙瘩,其实是个精密的人体。机身是躯干,伺服电机是关节,减速机是肌肉,控制器是大脑。过去,这些“器官”基本被日本的发那科、安川,德国的库卡,瑞士的ABB这“四大家族”垄断。你想造机器人?可以,来我这买“器官”,价格我说了算,供货看我心情。
格力这十年,就是闷着头自己造“器官”。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一块块硬骨头往下啃。这个过程,没有故事,没有风口,只有实验室里无数次的失败和车间里无尽的调试。这不叫创业,这叫修行。大部分人说的创业是跳风口,希望起飞,格力干的这个是往火山口跳,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
十年。十年磨一剑。十年无人问。
这值得吗?
废话,当你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你抽根烟都得看人脸色,这种日子过够了,花多少钱都值。
所以,你看懂董明珠在开幕式上喊的“摒弃低价竞争,向上卷质量与技术”了吧。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格力用真金白银和十年光阴换来的底气。她说的“卷”,不是内卷的卷,而是龙卷风的卷,是要把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逻辑给卷起来。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盘大棋里的利益相关方:
1. 格力自己:短期看是巨大的成本投入,长期看是获得了两条腿走路的能力。一条腿,用自家的装备武装自己的家电工厂,把成本打到地板,让竞争对手绝望。另一条腿,把这些装备卖给其他制造企业,比如火热的新能源汽车、3C电子,开辟全新的增长曲线。这叫“自产自销,顺便革命”。
2. 同行和客户:对于其他制造企业来说,市场上多了一个叫格力的供应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过去被“四大家族”拿捏的议价权,现在松动了。有了国产替代,就有了谈判的筹码,整个行业的采购成本都有可能下降。当然,他们也会观望,格力的东西到底好不好用,稳不稳定。
3. 国外巨头:他们最不爽。本来舒舒服服地躺着赚钱,突然闯进来一个愣头青,不仅自己不买了,还要抢他们的客户。未来的竞争,必然是刺刀见红。
4. 国家层面:简直乐开了花。这完美契合了“制造强国”、“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顶层设计。你格力干的不是一个企业的私事,是给国家工业安全添砖加瓦。这种事,得到的隐形支持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格力在工博会上展示的,根本不是几台机器人那么简单。它是在向整个市场宣告:那个卖空调的格力,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掌握了核心工业母机技术的“重装格力”。
它展出的财报,不再只是一份家电销售单,而是一份工业“体检报告”,过去有些指标可能要依赖进口“特效药”,现在它开始自己造血、自己长骨头了,虽然过程痛苦,但肝上的阴影正在慢慢消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在一个存量博弈的时代,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下游的品牌有多响亮,营销有多花哨,而是你上游的技术有多硬核,命根子有多牢固。
你以为人家在不务正业?
错了,人家只是在用一种你看不懂的方式,为下一个时代,提前买好了船票。至于那些还在纠结于今天股价、明天财报的人,可能还没搞明白,风暴来临的时候,躲在再华丽的帐篷里也没用,你得有一艘自己的船。
这艘船,格力造了十年。现在,它只是把船开出来,让你看了看它长什么样。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