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雪前耻,拉夫罗夫联大发言令西方坐立难安

100 2025-10-10 13:49

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发表讲话,集中表达了俄方三年多来的不满情绪。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拉夫罗夫此次演讲旨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克里姆林宫的立场。

俄罗斯采取公开强硬表态与私下寻求对话并行的策略,既向对手施压,也向盟友传递信号,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争取主动,为自身创造更大战略空间。

拉夫罗夫一开场就火力全开,矛头直指北约。他毫不客气地指控这个军事联盟,正试图用它的军事铁索,捆绑整个欧亚大陆。

这番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他紧接着就甩出了一连串的“证据”。他点名北约打着“安全不可分割”的幌子,实际上却把触手伸向了亚太地区。

北约的军舰,就像不请自来的恶客,频繁在南海和台湾海峡惹是生非,搅得地区局势不得安宁。美国今年就以“航行自由”为名,派了好几艘军舰来南海刷存在感。

德国的护卫舰去年也来过南海,甚至有德国海军人员私下承认,穿越台海就是为了“展示肌肉”。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更是曾被中国船只团团围住。

这些行为,在拉夫RO夫的叙事里,都是北约全球扩张野心的铁证。他还特别点名批评了英国和日本。

英国,这个美国最忠实的盟友,不仅在东欧指挥了一场名为“坚定飞镖-2025”的大规模军演,还计划把自家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派到印太地区。这摆明了就是帮着美国搞“北约印太化”。

而日本,则被直接贴上了北约在亚洲“代言人”的标签。拉夫罗夫的历史论据更是辛辣无比:北约所到之处,带来的从来不是和平,而是灾难。

现场的北约国家代表们,一个个脸色铁青,坐立不安。英国外长库珀更是气急败坏,称这番言论是“扭曲现实的幻想”。

紧接着,拉夫罗夫将话题引向了俄乌冲突。他直接给这场战争下了个定义:这根本不是什么俄乌战争,而是北约和欧盟假乌克兰之手,对俄罗斯发动的一场代理人战争。

理由很简单,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堆积如山的武器,这难道还不算“直接介入”吗?这种叙事,巧妙地将俄罗斯从一个“侵略者”的身份,转变为“西方霸权的反抗者”。

它剥离了冲突本身的主权争议,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反霸权”框架下,这让很多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为了进一步争取同盟,拉夫罗夫话锋一转,开始主动示好。他公开表态,支持巴西和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承诺要帮助非洲国家纠正“历史不公”。

这一手玩得相当漂亮,俄罗斯瞬间从一个被孤立的对象,摇身一变成了现有国际秩序不公的挑战者,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痛斥完西方后,拉夫罗夫抛出了俄罗斯的解决方案——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他提议,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平等且不可分割的安全架构”。

这听起来,就像是要组建一个“反北约联盟”,为俄罗斯提供一个坚实的安全依靠。这个庞大的“朋友圈”名单里,包括了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东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集安组织和海合会等多个响当当的区域组织。

其目标直指“全球南方”,意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对冲北约的全球扩张。从纸面上看,这个构想确实很有分量。

它打破了过去那种“国际安全问题只能由北约说了算”的单极思维,给世界提供了一个“B方案”。毕竟,这些组织之间并非毫无合作基础。

比如,上合组织和东盟就曾搞过联合反恐军演,而欧亚经济共同体和海合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宏大的“朋友圈”内部,其实矛盾重重,远非铁板一块。

这些国家和组织的目标各不相同,很难真正形成一个统一的实体来对抗北约。就拿上合组织来说,中印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是个绕不开的坎。

再看东盟,各个成员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小心翼翼地搞平衡,像越南和印尼,它们对北约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想让它们完全倒向俄罗斯几乎不可能。

就连被寄予厚望的海合会,虽然沙特等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有合作,但在很多政治立场上,双方也时常发生冲突。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安全朋友圈”,在现阶段,它的象征意义和政治价值,要远远大于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构想毫无用处。恰恰相反,它在战略对冲上已经起到了实际效果。比如,北约在波罗的海搞军演,集安组织就在中亚搞一场作为回应。

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俄罗斯就立马转向,深化与海合会的能源合作。这种灵活、分散的策应,虽然无法形成整体对抗,却也足以让西方感到头疼。

它就像是在北约的全球棋盘上,不断地插入楔子,干扰其战略部署。拉夫罗夫的这一招,其“实”处就在于,它成功地挑战了西方的议程设置,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就在全世界都以为拉夫罗夫要把对抗进行到底的时候,他却突然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美俄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举行第三轮会谈。

这个消息一出,全场哗然。原来,前面所有的激烈言辞、所有的强硬姿态,都只是铺垫。这就像牌桌上的高手,在亮出底牌前,总要先虚张声势一番,抬高自己的价码。

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通“掀桌子”行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更好地在私下“坐下来谈”。

选择这个时机宣布会谈,可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一方面,乌克兰战场已经陷入了僵局,双方都在承受巨大的消耗,而西方国家的援助也开始显露疲态,接近瓶颈。

另一方面,像《中导条约》这样的军控体系早已土崩瓦解,欧洲的军事部署全靠一层脆弱的“默契”维持着,美俄双方都有着避免局式彻底失控的现实需求。

而且,拉夫罗夫在演讲前,就已经同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见了面,这说明双方的沟通渠道其实一直都保持着畅通。

拉夫罗夫在此时释放谈判信号,显示出他对当前局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并非无条件地提出谈判。

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他公开抛出了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俄方的核心安全利益必须得到保障,以及乌克兰境内俄族人的权利需要得到尊重。

这相当于在谈判开始之前,就提前划好了红线,把球狠狠地踢给了美国。他把联合国的演讲台,变成了美俄谈判的预备场,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种“以战迫和”的策略,玩得炉火纯青。

回顾整场演讲,拉夫罗夫的表演堪称复杂而精妙。他一边痛斥北约是靠武力维持霸权的恶棍,一边又高呼要回归《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实则是在精心塑造俄罗斯的国际形象:一个本想遵守国际规则,却被逼无奈奋起反击的维护者。

这种双重定位,让西方国家感到异常尴尬和棘手。他们无法再简单地将俄罗斯归为“战争贩子”,因为拉夫罗夫已经为后续的谈判铺平了道路,甚至还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可以顺势而下的台阶。

最终,这场演讲达到了双重效果。它既成功争取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同情和理解,又为即将到来的美俄会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舆论氛围。拉夫罗夫用一场公开的愤怒,换取了私下谈判桌上的核心筹码。

下一篇:特朗普重拳出击莫迪?联手巴铁挖石油,再对印度收金砖关税!
上一篇:特朗普调动四大派别国民警卫队,波特兰引发首轮抵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