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归国后,国家给予怎样的重视?毛主席曾破例给予特殊待遇

190 2025-08-19 01:57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全家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港口,登上了前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5年,期间中国政府也全力相助。现在终于能回到祖国,钱学森感到非常激动。

那天,洛杉矶港口迎来了一大批美国记者。其中一个记者提问说:“钱学森,你在美利坚取得了不少成绩,以后还会再来美国吗?”钱学森原本带着微笑的脸庞,顿时变得认真起来,他回答道:

我决定不再回来了,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觉得没有理由再回来。我打算尽全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让他们能够过上尊严而幸福的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国家对他有多重视呢?1955年10月8日,他从深圳入境,终于回到了祖国。为了让他尽快熟悉国内的科研环境,中国科学院特意安排朱兆祥陪同他参观了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和工厂,并一路护送他到北京。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北京,受到了科学院方面的热烈欢迎。

11月1日的晚上,科学院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迎宴会,热烈欢迎钱学森一家回国。当天晚上,北京的所有知名科学家都出席了,像钱伟长、竺可桢、吴有训、周培源、叶企孙、饶树人、江泽涵、曾昭抡、华罗庚、茅以升等人都到了现场。

那天晚上,钱学森喝了好多酒。竺可桢在日记里提到:“钱学森已经有七八年没见了,看起来比以前老了很多,虽然才43岁,可能是被美国软禁了五年的原因。据说那五年里他几乎没笑过。”现在大家说起钱学森,都会夸他为中国国防事业做的巨大贡献,对他非常尊敬。

钱学森有着众多令人瞩目的称号,比如“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火箭之王”。可以说,钱学森提前回国对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使这些技术的实现至少提前了20年。

不过,钱学森对于这些称号并不在意,总是拒绝别人称他为“之父”。他认为自己的贡献并没有那么重要。1992年10月19日,在给朋友的信里,他提到:

钱学森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当年毛主席邀请他参加国宴,他到场后却发现没有自己的座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防高科技武器的研发成果,是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众多科学家辛勤工作得来的。

但是,钱学森回国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到导弹的研发中。据当时的资料,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打算让钱学森负责和领导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成立力学研究所之前,副院长吴有训安排钱学森去东北考察。

正是这次东北之行,改变了钱学森的职业道路,也让中国的导弹研发事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55年11月24日,钱学森在前往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的路上,突然提出想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看看两位老朋友。

那时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国防人才的学校,因为保密要求,只有省级以上的领导才能进入。朱兆祥马上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黑龙江省委,但省委也无权决定,就向上级北京报告,中央很快就同意了。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引导,当时在北京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得知消息后,也打算邀请钱学森来学校参观。

陈赓马上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为曾经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明白先进武器的重要性,他对各国研发导弹的事情很感兴趣,于是同意了陈赓的请求。第二天一早,陈赓就乘坐专机回到了哈尔滨,亲自安排迎接钱学森。

在那晚的欢迎宴会上,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你们能不能自己造出导弹?”钱学森立刻回答:“这有什么难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能造出来!”多年后,钱学森回忆起这次哈尔滨军事工程院的访问时说:

陈赓大将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当时心里挺不服气的,心想中国人怎么就不行呢?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难道就不能做吗?中国人会比他们差吗?陈赓大将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说这话太好了,就是要这种态度。

当时钱学森并不清楚,他坚定的回答,大大增强了中央研发导弹的信心。回到北京后,钱学森很快收到了陈赓将军的邀请,被请到北京积水潭总政文工团的排演场,连续三天为高级军事干部讲授导弹技术的课程。

说到激动的时候,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然后大声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我们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兵种,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现在大家对“火箭军”一定很熟悉了,这是我国战略威慑的主要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石。

钱学森的课让大家特别感兴趣,解放军的高级干部们一下子都对导弹着了迷,连吃饭时都在低声讨论。这个情况引起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注意。没过多久,周总理就邀请钱学森到中南海的怀仁堂,专门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讲解“导弹的基本情况”。

就在钱学森讲课之前,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新民,还有另外两位教员金家骏和周曼殊,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这份文件意义深远,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彭德怀等人审阅过后,特别指示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和钱学森仔细研究,深入探讨我国开发导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主持了第57次中央军委会议,在会上通过了《关于研发火箭武器的报告》,并决定立即向中央提议启动导弹研发工作。

几乎在同一时间,毛主席主持会议讨论《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钱学森等科学家被特别邀请参加。会议前,毛主席决定先见见钱学森。那天,钱学森早早地来到菊香书屋,发现周恩来总理已在门口等候。

在周总理的带领下,钱学森走进了菊香书屋。周总理对毛主席说:“主席,您一直期待见到的客人来了。”钱学森立刻走上前,与毛主席热情握手。毛主席微笑着对钱学森说:“钱学森同志,我等你很久了!你是我们国家的工程控制论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钱学森对毛主席说:“主席,我早就想来看您了,只是怕您太忙,所以没敢来打扰。”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是说反了。我正想着你刚回国,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没敢贸然相邀。”两人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毛主席伸出手对钱学森说:“美国人把你看得比五个师还重要。在我看来,你对我们国家的帮助比五个师还要大。我现在正在读你的《工程控制论》,写得非常好,打算用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钱学森非常感动,一再表达感谢。他或许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一个大惊喜:毛主席亲自邀请他参加国宴。没过多久,钱学森就收到了一封由毛主席亲自签名的邀请函,邀请他在1956年2月1日那天参加全国政协的会议,晚上还邀请他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宴会。

钱学森非常兴奋,特意穿上一套新买的中山装,早早地赶到了会议地点。在讨论会上,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钱学森根据自己在美国积累的多年工作经验,从一个科研人员的角度,对我国培养科研人才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在那次重要的会议之前,毛主席在全国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钱学森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这次会议上,钱学森被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的委员。当天晚上,毛主席作为新中国主席、共产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一场国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

傍晚时分,钱学森拿着一张邀请函来到了活动地点。他仔细一看,邀请函上写着自己的座位是第三十七号桌。钱学森很快找到了第三十七号桌,围着桌子转了一圈,却发现桌上没有自己的名字牌,心里有点纳闷。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走到了他的身边。

只见这名工作人员对他说:“钱学森同志,您的座位不在这里,请跟我来。”钱学森被工作人员带到毛主席所在的主桌旁,工作人员指着一个位置说:“您就坐在这里,靠近主席。”钱学森仔细一看,发现他左边座位上的牌子上写着“毛泽东”。

钱学森以为自己看错了,贵宾座位怎么会是给他的呢?正当他想问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弄错了的时候,现场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来到了现场。毛主席走到一号桌旁边,笑着跟钱学森打招呼,还热情地说:“学森同志,你坐我旁边吧。”

当钱学森坐在毛主席的右手边时,现场立刻变得非常热闹,这说明毛主席非常重视科学家。在记者拍的照片里,我们看到钱学森和毛主席都露出了笑容。这张照片流传很广,也是钱学森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后来,钱学森从毛主席身边的秘书那里得知,原本他是被安排在第三十七桌的。但毛主席在审阅一号桌的名单时,特别把他的名字加了进去,这可是个例外。从那以后,钱学森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为导弹的研发贡献力量。

1956年8月6日,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当时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到了10月8日,聂荣臻元帅主持了这个研究院的成立大会。而这一天,正好也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纪念日,具有特别的意义。

根据资料,毛主席曾6次亲切接见钱学森,这给了钱学森很大鼓励。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毛主席非常高兴,他向来反对过生日,但这次准备用自己的稿费庆祝一下,邀请名单上就有钱学森的名字。

12月26日,毛主席在生日宴会上对钱学森等人说:“今天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要实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有来,他们没有资格。这里既有工人、农民、科学家,还有解放军,不只是吃饭,还要聊天!”

毛主席指着钱学森对大家说:“今天我要特别介绍我们队伍里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位‘王’之一。什么‘王’呢?‘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只要他一指挥,我们的火箭就能飞上天。所以,大家要是想上天,就去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

1966年10月27日早上9点过一会儿,中国在甘肃酒泉的一个基地发射了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这枚导弹飞了大约9分钟多一点,然后在距离894公里外的新疆罗布泊上空精准爆炸了。这次试验非常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能在战场上使用的核导弹。

这次试验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标志着中国不再受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控制和威胁。聂荣臻、钱学森等人都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刻。钱学森等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他把这份成就归功于党和集体,以及毛主席的领导。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了。钱学森非常难过,他连续三天都去为毛主席守灵。同年9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终身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文章中,钱学森深情地回忆了与毛主席见面的情景。

2009年10月31日早上8点零6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在钱学森的葬礼上,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有数十万人前来送别。钱学森被誉为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曾说过一句朴实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献给钱学森!钱学森的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他不追求名声和利益,也不计较个人条件和待遇。他用一生的奋斗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下一篇:1951年,毛泽东亲自修改胡乔木撰写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影响至今
上一篇:人气作品《千岁爷你有喜了》,撒糖章节,怒刷N+1遍都值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