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VS九江:“碰瓷”还是征服?
132
2025-08-30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公司刚上了一套智能办公系统,老板天天在群里发“自动化表格、智能报表”,可最后却整天问:“这数据为啥跑不出来?为啥机器比我聪明?”
是不是瞬间有点哭笑不得?
最近,吉利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一次采访里放了个大招:“智能化发展越快,企业领导越‘弱智’。”这句话一出,直接把很多职场人看傻了:领导越来越不懂事?不,是不懂技术,但懂得越来越重要。
先说数据撑撑场面。
根据麦肯锡最新调研,全球超过 70% 的企业在过去三年内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比如 AI 分析、自动化生产线、智慧办公系统。但调研也发现,高管对这些系统的实际理解度普遍低于 40%。换句话说,企业智能化跑得越快,老板感到“懵逼”的概率越高。
这不就是尹同跃说的那句话的现实版吗?
我身边就有个案例。
可现实是,系统越聪明,老板越像变成“人工智能追问机”,一旦程序出点小问题,立马全程懵圈。
再放大来看,这其实有个道理。
智能化本质上是让企业运转更高效,但它也把原本依赖经验和直觉的决策,量化成数据和逻辑。结果是什么?高管面对数据时发现,自己的经验判断有时跟 AI 给出的结果差别挺大——这就尴尬了。
尹同跃的观点,其实是在提醒:智能化不是替代人的思考,而是放大人的弱点。你看,传统管理模式里,老板凭经验、凭直觉就能管好一部分事情。可当系统告诉你,库存超标 30%、市场需求下降 20%,而你经验上觉得“应该没事”,这时候就显得很“弱智”。不是老板真的弱,而是智能化把信息不对称降到了最低,人的弱点暴露无遗。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公司里更明显。
我认识一家 AI 初创公司的 CTO,去年老板非要用 AI 做招聘筛选。结果 AI 一顿推荐,老板看着“高分简历”懵了:“这些人看着怎么不靠谱?”CTO 都快哭了:数据和逻辑告诉你,这人最合适,你的直觉错了吗?这就是智能化和人类直觉碰撞的典型案例——老板瞬间变“弱智”,其实只是被智能化放大了。
那我们普通职场人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首先别慌,你老板“弱智”不是真的智力问题,而是被智能化放大了盲区。其次,企业智能化带来的不适应,其实是一种升级阵痛:企业流程更透明,决策更依赖数据,高管必须适应新玩法。最后,咱们可以做的是:学会跟智能化共事,而不是只盯着老板懵逼。比如:
数据化思维很重要,别总用经验说话。
系统异常日志、数据指标要提前了解,这样能给老板解释清楚。
学会用 AI 给自己减负,而不是让老板被 AI 干扰。
总之,这不是谁聪明谁弱智,而是技术让企业管理“裸露”了真实能力。智能化快了,老板显得“弱智”,其实是提醒大家:企业领导力和技术理解力得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