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直播说清楚了我不反对预制菜,但别把“保鲜18个月”的海鲈当现做

83 2025-09-19 05:51

前情提要很短9月12日晚上,罗永浩准时上线,关了打赏和购物车,表示这次不想被说是在借热度赚钱。没废话,他把重点摆明了——这次发声不是为了拆台某个人或某家店,而是想推动一个更清晰的规则,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先讲立场。罗永浩的态度有点直白也很现实出门在外,机场、酒店的预制菜能把肚子填饱、更稳妥,他乐意吃。但问题不在于“预制菜能不能存在”,而在于当餐厅把这些东西当作现点现做去卖,顾客被蒙在鼓里,那就不对劲儿了。

直播里,罗永浩一边调侃团队准备匆忙,一边也不忘吐槽对手公关的“水平”,把气氛维持得既严肃又不沉闷。有人在评论里问他“你不也卖半成品吗”,他当场说会把细节讲清楚,保证不打马虎眼。

进入重头戏——剖析材料。罗永浩把媒体拍到的一包西贝后厨用的海鲈鱼拿出来念配料,关键点有两个包装上标注了多种保水剂(比如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保质期——18个月。听来像冷冻食品的保存时间,但这是一条被标注为“生鱼”的原料。

他的疑问不复杂表面上这鱼是“生”的,实质上却经过了长时间、带添加剂的处理。消费者进餐馆点菜时,一般会期待厨师现场处理的鲜鱼,而不是经过工业化腌制、为了延长保存而注入复配添加剂的产品。吃着吃着觉得“有种预制的味道”,现在找到了可能的原因。

除去技术细节,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很现实的体验问题我们为什么愿意为“现做”的餐点多付一点?因为那是一种新鲜、时间和手艺的背书。如果餐馆把带有工业处理痕迹的半成品当作现场制作的卖给顾客,那种信任就被打折了。

在直播的氛围里,罗永浩没有走上说教路线。他把讨论拉回到一个简单的方向透明。把原材料的处理方式、添加剂信息、保存方式在显眼位置标注清楚,这既保护消费者,也给食品企业一个光明正大的竞争环境。消费者自己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比事后争吵更有效。

关于“预制菜”本身,罗永浩并没有一棒子打死。预制化带来的便利性和标准化在某些场景下是理的。问题在于,标签和告知要到位,让人知道手里端的到底是“现场制作”还是“工业半成品”,两者消费预期不同,价格和营销也理应不同。

这场直播给我们提供的,不只是某个品牌的一个原料细节,而是提醒大家在吃饭这件小事上,也值得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明确的选择权。

你怎么看这件事?餐馆端和消费者之间,透明应该怎么做才够?评论区聊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贵州明星露营引发热议,年龄无界青春满满,生活充满正能量
上一篇:充电桩测试:从“能用”到“好用”,你的桩经得起这些“灵魂拷问”吗?
推荐资讯